加入收藏
中国日报网:2024第八届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大连论坛暨第二届东北亚文明对话论坛在大连召开
日期: 2024-05-27 信息来源: 点击数:

5月25日,由大连外国语大学、中国新闻史学会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华夏传播研究会主办的2024第八届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大连论坛暨第二届东北亚文明对话论坛在大连外国语大学召开。来自海内外从事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相关研究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围绕“国际传播视野下的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主题,对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策略、东北亚文明的历史与现状、文化交流与合作机制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



论坛开幕式上,大连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王伟辰致欢迎辞。他介绍了大连外国语大学朝着全面建设东北亚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外国语大学目标不断迈进取得的新成就。他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2023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确立了新时代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他认为,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国际传播视野下的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是要为国际传播事业与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研究提供学理依据,为提高中国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以及国际舆论引导力做出新的贡献。

华夏传播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白文刚代表论坛主办方致辞。他表示, 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与文明对话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也标志着中华文明传播、文化传播来到了新阶段。大连外国语大学位于大连旅顺,这是在中国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地方,当前大连再次走到了东北亚文明对话的前沿。在这样一个有风向标意义的地方讨论中华文明的复兴,讨论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讨论东北亚文明对话,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在本届论坛上,中国日报网与大连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中心、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发布了《2023-2024年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十大案例》。大连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润华与中国日报网英文文化部主编冯明惠共同揭晓了本次评选结果。获得2023-2024年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十大案例的分别是:文旅“内卷”提升地方形象海内外吸引力;中国多项文化遗产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微短剧异军突起,开辟出海“新航线”;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杭州亚运会大放异彩;中国新增4个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中国影视剧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多国城市参加“你好!中国”元宵灯会全球联动直播 ;中国网络文学海外访问用户突破2亿;中外联合考古书写 “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新篇章;中国“国风科幻”游戏创全球月销售纪录。

在主旨演讲环节,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周树春做了题为《新时代国际传播的“文明担当”》的演讲。他认为,国际传播视野下的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既可以是传播视角下的文明问题探讨,也可以是文明视角下的传播问题探讨。中国对于世界具有一种重要的人类文明史意义,要以强烈的文明意识和强有力的文明担当,履行好新时代国际传播的职责使命。

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副院长王润泽做了题为《国际传播视域下的新闻学基本理念的再思考》的演讲。她指出,国际传播是当前重要的战略领域,其学科基础仍放置于传统的新闻传播学。国际传播视域下对新闻的理解,要从历史和实践中寻找答案和正确的做法,全面丰富立体地解释新闻的内涵,并提出新闻内涵未来发展走向。

中国新闻史学会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人文学部副主任吴飞做了题为《检视社会价值观念对网络传播失范行为的效果:公共表达规范的中介作用》的演讲。他认为,社交媒体技术提供的可变性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公共表达规范对于网络传播失范行为具有一定抑制效果,但网络社会的虚拟性降低了人们对自身行为的责任感。因此,网络空间社会规范的建立和完善,是促进不同群体相互理解的有效方式之一。

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副校长严功军做了题为《人工智能时代中华文化全球传播》的演讲。他指出,人工智能时代的中华文化全球传播方略,要坚持内在思想的广泛弘扬,坚持新儒学立场,对文化的外在表现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打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在共存中对话,冲突中和解。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人文社科处副处长徐明华做了题为《客体、情理与类人:新时代国际传播理念的探寻与重塑》的演讲。她指出,国际传播的面向核心在中美,未来在青年。在未来的国际传播工作中,她提出以下建议:首先,要“借筒传声”,寻找中国知音传播中国之声;其次,要共意动员”,融合媒体叙事寻求共识对话;再次,实现“互补同构”,探索人机主体的协同优势。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李智做了题为《全球化大趋势下国际传播研究范式的转换》的演讲。他指出,。跨国传播的两种研究范式——国家主义范式与全球主义范式,二者从不同的立场和出发点上思考传播问题,应当在使用中调适、改造和再生产范式,推动构建中国的国际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或学术话语体系,建立起打破和弥合不同范式之间壁垒的综合性范式。

浙江工业大学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邵鹏做了题为《民间何以共通?——数字时代全球“复调传播”的驱动机制》的演讲。他认为, “复调传播”中的民间传播应该是多声部的结合,通过不同层面的“和声”和“共振”,形成“复调传播”的多元格局。

今日俄罗斯国际交流部主任瓦西里做了题为《俄中文明对话与媒体合作》的视频演讲。他指出,东北亚文明的对话不能脱离地球上其他文明的对话,特别是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和俄罗斯正在共同推动新文明——建立一个多极世界。多极世界的建设不能只在政治领域进行,在文化、科学、艺术等领域的文明对话必须随着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发展而发展,因此俄中对话是十分必要的。

大连外国语大学国际传播研究院研究员、韩国语学院副教授苑英奕做了题为《韩国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谱系》的演讲。她结合当前的韩国文学研究现状,认为有必要对韩国文学研究专家主导韩国文学这一现象进行必要的反思,寻找“同质中的差异性”这一新的比较视角,适当加强外国学者和国文文学研究者的交流合作。

同日下午,“国际传播视野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力量内涵和世界意义”“人工智能与国际传播效能提升”“文明互鉴与中国周边传播”“东北亚文明对话与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等六个分论坛以及第二届东北亚文明对话论坛同步进行。

西北政法大学教授、网络政治传播研究院院长张爱军、南京大学研究员、博导、江苏紫金传媒智库国家形象与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金苗、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理事李宝贵分别做了题为《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国际传播》、《以互动为秩序:全球社交网络公共外交的场域理解》、《国际中文教育助力中华文明更好走向世界》的分享。


Copyright2005大连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版权所有

地址:大连市旅顺南路西段六号      邮编:116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