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文化传播学院举行2019年度工作总结暨表彰大会
日期: 2019-12-20 信息来源: 点击数:

12月18日下午,文化传播学院2019年度工作总结暨表彰大会在图书馆报告厅举行。学院党政领导、全体教职员工和本科生、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活动,大会由学院办公室主任主持。


34fec5410cf18929d31c55b1b13f52d.jpg


首先,院长助理章彦宣读了2019年度获比赛类奖励学生名单。我校特聘教授、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润华、分团委书记宋丽丽等行政老师为获荣誉类奖励学生颁发了证书。

党总支书记张淑苓为2019年度学院奖获得者李彤芮、杨玮萱、张美、何倩、雷畅颁发了荣誉证书及奖杯。学院奖创立于今年10月,旨在表彰品行优良、成绩优异、创新创业成绩突出的在校本科生,是我院授予在校本科生的年度最高荣誉。2019年度学院奖获得者、2017级新闻学专业李彤芮作为获奖学生代表发表感言。


474c61dca58955151ee9f5f74e75859.jpg


大会最后,院长张恒军教授对过去一年我院师生在各方面工作中取得的成绩进行了详细的回顾和总结,并提出了全力推进一流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建设的宏伟蓝图。

未来的路上,文传人必将秉承”求是,创新,博闻,笃行“的院训,努力学习和工作、勇攀高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学院的蓬勃发展增光添彩。文化传播学院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be9555c28a172071ab4e313f613813e.jpg


附:院长张恒军教授在学院年度工作总结暨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开一个隆重的会议,有两个目的,一是总结2019,二是明确2020。

在世界日益全球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新闻传播学科迅速发展,兼具”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前沿学科“三重属性,已经成为服务国家战略的创新力量,成为服务治国理政的”国之重器“,成为国家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都面临最好的发展机遇。抓住机遇者胜。

回望2019,比较2017、2018年,我第一次感觉自己可以踏踏实实地站在这里讲话。经过三年多的建设,我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心里踏实了。2019年,学院各项指标有了新的提升:

——学院发展驶入快速、清晰的发展轨道。在学院新闻传播学科发展进入第15个年头的时候,7月,学校进行了学科调整,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思路:以新闻传播学专业学位和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申报为契机,建设东北地区一流的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这充分体现了学校对我们未来发展的殷切期望。2019年,我们提出了学院的新院训:”求是、创新、博闻、笃行“,我们希望在这些理念的指引下,培养融汇中外、贯通古今、文理兼容、知行合一的国际型、复合型、全媒型、创新型的国际新闻与传播人才。我们提出未来学院要着力突出的四大特色:人文、创意、国际、数字。未来的专业架构,我们希望新闻学专业突出国际新闻传播特色,与人民日报海外网、中国日报等顶级传媒机构合作,建设成东北一流的卓越国际新闻人才培养基地;传播学专业突出创意传播特色,与世界领先的昆士兰科技大学等合作,建设成为东北一流的创意传播人才培养基地;探索增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与世界领先的南安普顿大学等合作,建设成为东北一流、国内领先的数字传播人才培养基地。三个专业交叉共荣,形成一流学科。2019年9月,学院与北外等联合倡议发起成立”多语种国际传播教育联盟“,积极探讨合作开展多语种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和研究。

——”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平台“获得学校、社会的大力支持,加紧建设。传统新闻传播学的发展空间已经不多,学科交叉交融会使学科焕发新的生机。这是学校的要求,更是新媒体环境下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平台“依托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中心的科研力量,融合本校的外语学科优势,以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为导向,以一流学科为目标,以”大项目、大平台、大成果“为抓手,以国家形象与创意品牌全球传播、跨文化传播理论与效果、中华文化全球传播战略、中国文学全球传播等学科方向为支撑,不断拓展研究领域,为人才培养提供差异化选择。中心作为学院发展的重要平台,过去三年我们争取到了各类经费超过400万元;获批了国内唯一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二级学科硕士点;创办了这一领域卓有影响的《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集刊。2019年,举办了三次重要学术会议:3月的”2019第三届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大连论坛“、9月的第三届”中国影像全球传播“高峰论坛,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社会科学网等媒体纷纷作了报道,反响热烈。”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大连论坛“已经形成品牌效应。8月的”中外人文交流与国家形象塑造“高峰论坛在宁夏银川举办,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中国外文局委托我们承办,彰显了学院的学术影响力。2019年,我们还创办了《一带一路舆情》简报,列入辽宁省”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与语言产业校企联盟2019年特色化建设项目。

——党建工作取得新突破。2019年,学院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积极做好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积极落实教工支部书记双带头人,芦思宏担任教工支部书记,工作兢兢业业;”学习经典、文化筑梦——学习《习近平用典》系列活动“获批校党建创新活动A类项目;王琳、钱航的”不忘初心为人民、一枝一叶总关情“获得学校微党课大赛一等奖。学院分团委学生会举办的首届”重温红色经典“,进一步加深了爱党爱国情怀。

——“四大特色”学院建设初具成效。我们提出建设”四个文传“:人文文传、国际文传、数字文传、创意文传。

人文文传建设方面,2019年,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学院的办公条件明显改善,楼宇文化特色鲜明;学院张景业、于立极、孙冬惠等超过70%的教师积极参加乐椿轩社区大学项目的社会服务和横向课题研究;学生们也继续传承学院人文传统,相继开展了”冬日暖阳“关爱老年人活动、”爱融于血 情暖心田“无偿献血活动、”情满中秋 爱满文传“活动、中华经典诵读大赛、”慈善文化义工 助力浪漫樱花节“活动、星海公园环保志愿者活动。这些活动展现了学院师生良好的人文精神。

国际文传建设方面,2019年,国际交流取得新突破,国际学术合作走出新局面。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创意学院、英国斯旺西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韩国延世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英国南安普顿大学人文学院、英国布鲁内尔大学人文社科学院等相继访问学院。外籍教师、外籍专家短期讲学与教师出国(境)访学、研修、讲学、任教、科研合作、参加国际会议等活动显著增加。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学生参与到2+2联合培养、学期交换生、短期游学等多个项目。学院先后与德国明斯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英国斯旺西大学人文社会学院、印度尼赫鲁大学中国与东南亚研究中心、英国南安普顿大学人文学院、英国布鲁内尔大学人文社科学院等签署或达成联合国际间学术合作研究协议。2019年,派遣孔子学院师资及学生志愿者6人,其中教师2人,与韩国延世大学等3所大学达成联合培养协议。现阶段我们也在探索与南安普顿大学等进一步实现中外合作办学。

数字文传建设方面,2019年,实验室建设不断突破。继2017年获评省级新闻传播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立大连外国语大学–半岛晨报全媒体实训基地;2018年获评省级新闻传播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立大连外国语大学–中国日报中华文化新媒体海外传播基地,2019年,学院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与东软集团合作,成功上线东北高校首家融媒体实验平台,这是顺应媒体融合化、移动化、数据化、智能化、社交化、个性化发展趋势的新一代融媒体实验室,开启产学合作新生态。

创意文传建设方面,2019年,我们及时调整了2019版人才培养方案,突出新闻传播创意应用型人才培养。学院建立了宁晓晓创意新媒体工作室、王家凌创意影像工作室、孟峰创意设计工作室、于立极创意写作工作室、宋丽丽创意实践工作室,每个工作室提供资助经费,完善创意传播人才培养的路径。我们成功开展了基于学科竞赛的创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

——学生们更加奋力,为学院赢得良好声誉。2019年,校内外多种平台,都有我们学生靓丽的身影:学院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竞赛项目2项,省级5项,本科高年级学生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生参加率≥80%;学生发表论文7篇,各类作品31篇;在第六届中国大学生新媒体创意大赛中,获奖作品数量创历史新高,获得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三等奖6项;在中国大学生广告大赛中,获得三等奖3项,优秀奖1项;在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生新媒体设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3项;本科高年级学生省级以上奖项的获奖率超过60%。本科生武婷婷参加国家级学术研讨会,获评优秀论文。2019年,研究生教育取得突出成绩,如范宗朔考取北京大学博士、张方星懿考取兰州大学博士,吴秀峰在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出版学术专著。2019年,学院自筹经费召开了研究生学术论坛、研究生教学技能比赛,做精研究生培养。学院建有新华社大连支社、大连日报社、半岛晨报社、天健网、新浪大连、环球网、辽宁广播电视台、人民日报海外网、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中国日报网、中国报道、华语网等13个实习实践基地,2019年续签《传媒》杂志社、大连乐椿轩2个实习实践基地;谭诗文在人民日报社实习,在《人民日报》发表整版文章,解读中美贸易战;谢鹏远在人民日报社实习,人民网首页推荐了他的作品;11月,王家凌等师生3人参加国际级的”第三届中俄网络媒体论坛暨中俄建交70周年新媒体交流活动“,受到好评,展示了学院师生的风采。

——学术交流更加活跃,学术成果丰硕。2019年,我们坚持以往每月2-3次学术讲座的传统,先后邀请北京语言大学吴应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雷蔚真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李亦中教授、复旦大学孟建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张国涛研究员、德国明斯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周俊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张辉教授、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辽宁日报高级记者栾俊学、大连理工大学中文系主任刘伟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姜飞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郭可教授、英国斯旺西大学Bev Evans、大连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作家邓刚、同济大学孙宜学教授等22位知名专家、学者做客文化传播学院”百川讲坛“。过去两年,我们的团队共拿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4项。刚刚公布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唐润华教授收获子课题立项,张恒军教授作为课题组成员参加了两个项目的研究;宋歌老师拿到了中国外文局的横向课题;于立极老师出版了长篇小说《解放区的天》,《甘肃正在说》入选中宣部2019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项目,还荣获2018年度大连文艺界”十位有影响的人物“奖;学院90%的教师承担校级及以上各类课题。2019年,”中外文化与国际传播“丛书陆续推出,学院教师在专著出版、省部级以上课题、横向课题、高水平学术论文发表上,都有丰硕成果,继续稳居学校前列。2019年,学院成为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国际传播委员会副会长单位、中国新闻史学会全球传播与公共外交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新闻史学会舆论学会常务理事单位,辽宁省经济与文化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单位,体现学术影响,充分发挥学术服务社会、服务行业的职能。

——圆满完成全校中文通识类课程教学任务和部分应急项目。学院面向全校外语专业开设32门中文通识类课程;承办学校2019年”中华诵“中华经典诵读大赛,陈迪强获得辽宁省教师组二等奖。

以上采撷只是2019年学院快速发展过程中的几朵小花。感谢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教师团队、职员团队,他们的团结奋进、无私奉献,快乐教学、快乐学术的作为,塑造了学院积极向上谋划发展的氛围,让我们为老师们鼓掌!我们还要感谢亲爱的同学们,正是你们的青春洋溢、积极进取、勤奋学习、苦干实干,激励我们相信”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让我们为同学们鼓掌!

学院的发展,三年走出三大步:2017年,我们的目标是”站“起来,我们拿到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实现了学校建校以来零的突破;2018年,我们的目标是”富“起来,这一年,我们争取到了超过300万元的经费支持,学校和民间渠道筹集资金各占一半;2019年,我们的目标是”强“起来,我们提出申报新闻传播学专业学位和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的目标,并着手准备。2019年为学院未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应该说这一年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成绩是显著的。

各位同仁,同学们,2020年,学院新闻传播学教育将进入第15年。15年来,我们的毕业生已经进入到新华社、中国新闻社、路透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中国外文局等一流的新闻与传播机构,人才培养受到社会肯定。学院也首批列入辽宁省教育厅、省委宣传部辽宁省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工程项目。在2018年学校教务处发布的第三方评估人才培养质量报告中,新闻学专业是我校2013-2017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指数最高的专业;2013-2017届本科毕业生人才培养综合指数最高的专业。这些都是我们未来发展的坚实基础。

2020年,我们将主要完成10件大事:

1、申报新闻传播学专业学位和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2、启动辽宁省”双一流“建设项目:基于一带一路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推出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3、启动辽宁省”双一流“建设项目: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辽宁复州皮影戏传承基地建设,推出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4、加大力度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国内高水平人才,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

5、与中国新闻史学会全球传播与公共外交委员会、中国老舍研究会联合召开第四届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大连论坛暨老舍与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

6、实施教育部融媒体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推进新文科建设、师资培训、专业共建及实践基地等,打造产教融合教育新生态;

7、提升《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集刊质量和影响力,出版第5、6辑;

8、做好国内唯一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硕士点的特色人才培养;

9、传播学专业扩招30人,做好培养;联合耶鲁大学教授开设创意写作训练营;

10、探索与南安普顿大学等实现中外合作办学。

触摸2020,展望未来,我们一直在努力,我们一直在前行,我们一直有信心,我们一直有办法,相信我们的学院2020年一定会更加美好!


Copyright2005大连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版权所有

地址:大连市旅顺南路西段六号      邮编:116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