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固本拓新 共享发展:我校举办首届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大连论坛
日期: 2017-06-02 信息来源: 点击数:

5月27日,由我校和中国新闻史学会全球传播与公共外交研究委员会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大连论坛“拉开帷幕。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于洪君,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陆俭明、马真,著名语言学家、全欧首位汉语教学法博士生导师、法国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大学教授白乐桑,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传播系教授、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研究员洪浚浩,美国耶鲁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教授苏炜,新华社新闻研究所中外媒体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唐润华,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于运全等来自海内外从事中华文化研究的近400位专家、学者和汉语志愿者教师集聚一堂,围绕”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如何”固本拓新共享发展“等时代课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1.JPG


2.JPG


3.JPG


4.JPG


5-1.jpg


6.JPG


本届论坛由主旨演讲、2个圆桌论坛和3个分论坛组成。主题分别为通融互鉴与中华文化传播的创新表达、文化交流与汉语国际推广的提质增效、文化融合与特色文化小镇的品质提升、中华文明与文化对话的多重实现路径、”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

本届论坛还进行了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相关成果的发布,分别为清华大学郭镇之团队的国家社科重大课题”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创新研究“成果发布、中国外文局于运全团队的”中国春节文化走出去的效果评估报告“成果发布和我校张恒军团队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华文化传播现状“成果发布。

论坛开幕式上,校长刘宏首先致辞,她指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描绘了崭新的前景,中国与各国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是”一带一路“建设和”五通“计划顺利实施的基础,因此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必将承载更加崭新的任务和使命。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必须是价值共识、内容共识和方法共识的相互统一,必须要坚持文化对话的原则,必须要坚持海纳百川,与各国文化互学互鉴,才能取得更好的海外传播效果。

辽宁省教育厅副厅长花蕾在会议开幕式致辞中指出,弘扬中国文化,传播中国声音,既是教育部门的责任,也是大学的使命。近年来,大外积极探索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新模式,借助汉语国际推广多语种大连基地、海外孔子学院、国际合作办学和国际学术会议等多种平台,积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是名副其实的外语人才的摇篮,通向世界的桥梁。在该校举办的首届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大连论坛,是一次成功的尝试,是对国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的及时呼应,也为”一带一路“建设中积极促进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含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搭建了学术研究平台。

中国新闻史学会全球传播与公共关系研究委员会常务副会长雷蔚真致辞表示,中国新闻史学会全球传播与公共关系研究委员会是以研究全球传播和公共外交为宗旨的学术团体。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正联手全国高校新闻传播学界和国际关系学界等相关学科优势资源整合,打破既有的学科壁垒,推进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学科融合、协同创新,为”一带一路“汉语国际教育与文化传播提供服务和支撑,在共同传承和推动汉语与中华文化”走出去“过程中,共同提升中国语言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论坛开幕式上,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于洪君、辽宁省教育厅副厅长花蕾、语言学家陆俭明教授、校长刘宏共同为大外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中心成立揭牌,标志着我校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方面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论坛期间,著名汉学家白乐桑接受采访时表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使”一带一路“建设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引发包括他本人在内的欧洲汉学界的高度关注。在此背景下召开首届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大连论坛,突出”固本拓新共享发展“这一主题,有助于推进中国主张的优秀文化”走出去“的同时,将法国、欧洲的优秀文化及对中华文化的观点想法”引进来“,在充分交流和探讨中消除障碍和隔膜,发现共识,这也充分体现”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这一重要观点。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人民网、光明网、中国新闻网、中国日报网、国际在线、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青年网、大公网、中华网、凤凰网、搜狐、网易、中国侨网、今日头条、《辽宁日报》、大辽网、大连电视台、《大连日报》、大连移动电视、《大连晚报》、旅顺电台等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报道。

Copyright2005大连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版权所有

地址:大连市旅顺南路西段六号      邮编:116044